前不久的平臺概念有如旋風一般,刮到了業界的邊邊角角。在這段時間里,各軟件廠商也走馬燈似的,以平臺提供商的角色,輪番展示自己的理念和產品。一番熱鬧之后,也許是冷靜看待平臺旋風的時候了。
平臺應用的精髓
很難追溯“平臺”提法的源頭,起碼從B/S和三層結構的軟件系統模型之始,就奠定了平臺的地位和基本內涵。不過,最初的平臺大多指基礎軟件,而最近這場“平臺”旋風,則是由應用軟件,尤其是管理軟件充當主角。
概念的梳理
2002年初開始,首先是一些國內廠商,如東軟金算盤、思維加速、點擊科技等以“平臺”概念定義自己的新產品,隨即Gartner對未來軟件架構發展報告的正式出臺,進一步堅定了業界對平臺的信心,再以后是國內權威的中科院軟件所也推出了自己的“網馳”軟件平臺。這一系列事件經過宣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最終,這么做但不怎么說的中間件廠商,以及ERP、電子政務等主流應用軟件廠商都“卷”入了這場平臺旋風。
總體上,繽紛的平臺分為兩類:一類基于技術層次的基礎架構平臺,一類是基于業務模型的應用平臺。其差異,比較一下BEA和用友的平臺產品便可知。BEA的基礎件是傳統中間件的延伸,它組建了一個各種應用的統一技術支撐環境;而用友的UAP更多的是從管理應用需求出發,把工作流、內容管理、個性化報表工具等組合在一起,提供一個支持管理應用開發的平臺。
也有人認為,后者還有細分的必要。因為“基于業務”的應用平臺同樣可以有兩種實現方法。比如可以從管理業務出發,深入分析管理應用需求,提出管理模型,再建立技術實現的平臺;還有一種做法是把管理應用的共同技術特征抽象出來,基于組件式的開發技術,建立平臺。舉例來說,第一種做法中,我們可以建立人員組織模型、流程管理模型等,這是與IT技術無關的,然后通過軟件建模滿足不同的個性化管理需求;而第二種做法是,把ERP、CRM、OA等模塊均需要的一些技術,如工作流引擎放入平臺中,通過底層調用簡化開發。
大多數應用開發平臺屬于第二類,可稱之為“組件式”應用開發平臺,而思維加速的TIB
2.0業務架構平臺則是少數屬于第一類的代表。他們甚至認為,組件式平臺其實不是真正的平臺。思維加速的銷售總監王加佳表示,平臺的基本特征有三個:技術無關、集成和統一,但組件式平臺“難以做到技術無關和統一的業務邏輯、管理要素等”。
推廣平臺的兩大關鍵
不管是哪種平臺,它們共同的好處有兩個:一是把復雜的軟件系統通過分層的辦法,簡化了應用系統的實現方法,同時照顧了用戶的個性應用;二是充分實現了軟件業界的合力,大家既分工,又可以共享成果。同樣,發展平臺產品的精要也在于兩個方面:既要能在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開發,又要獲得業界廣泛的支持,甚至形成自我為中心的“產業鏈”。
對于前一問題,王加佳認為,TIB
2.0建立在大家公認的企業工程理論和企業參考模型上。由于真正利用了與技術無關的模型,TIB
2.0在滿足用戶個性化方面,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王加佳介紹,基礎理論模型非常重要,就如Lotus
Notes的例子一樣!白畛豕ぷ髁饔腥齻模型,Lotus
Notes選擇了其中的弱工作流理論模型,導致了其開發簡便,但應用擴展能力有限。而TIB
2.0建立在大家公認的科學管理模型上,所以TIB 2.0可以靈活滿足各種管理需求。同時,TIB
2.0遵循管理業務的自然思路,開發過程簡單清晰,管理人員也可以參與開發!
事實上,許多平臺廠商真正擔心的是后一問題。王加佳就告訴記者,曾經有一家國內知名的ERP廠商試用過他們的TIB
2.0平臺,最后這個公司表示雖然平臺很不錯,可是出于自身品牌聲譽考慮,不能采用不怎么出名的TIB 2.0。
要想取得廣泛的聯盟力量,思維加速的經驗是,以規模不大的地區性公司為突破口,最終影響大軟件廠商。王加佳介紹,曾有一家知名的電力行業軟件廠商在一次地方競標時,發現自己的兩個競標對手都把系統構架設在了TIB
2.0平臺上,這家公司立刻和思維加速進行溝通,不久也成為思維加速的合作伙伴。
在這樣的戰略下,思維加速已經把自己的TIB
2.0平臺賣給了200多家行業軟件開發商和集成商,其中不乏魯能、許繼、達因、太極、和利時等行業知名廠商。王加佳說:“關鍵在于,你的平臺要為客戶最大化增加新價值!2003年9月1日,思維加速又推出了業務架構平臺的新版本——BUSINESS
3.0,目前已有很多合作伙伴將系統構架到BUSINESS 3.0上了。
其實,除了市場推廣的困難之外,專家指出,平臺產品的研發壁壘也非常明顯。一是投入資金大,一般一期的產品研發至少要3000萬元,而完成成熟產品需要投入近億元;二是研發周期長;三是核心技術壁壘高,這種壁壘集中體現在人才的缺乏上。
管理平臺概念的背后
從最初的企業財務管理、進銷存到ERP、CRM,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又一個新的管理概念不斷涌現。我們也總是期望在概念背后,發現一些實質性的東西。從去年開始,不管是模塊化、套件、組件化還是門戶等提法的“平臺化”概念背后,又會帶給我們什么呢?
管理平臺群雄紛爭
從2002年6月,東軟金算盤推出中國VP平臺軟件算起,一大批管理軟件供應商相繼宣布向這一領域進軍,并推出了相應的平臺產品。讓我們稍微回顧一下這段歷程。
緊接東軟金算盤之后,北京佳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了佳軟E6企業級管理軟件開發平臺。2002年8月,點擊科技和中關村科技軟件公司幾乎同時發布了各自的平臺軟件“競開協同應用平臺”和“中關通用資源管理平臺”。2003年,用友、金蝶兩大管理軟件主力軍也先后進軍平臺市場,年初用友發布了統一應用平臺(UAP)策略2003年2月25日,金蝶軟件發布了企業應用套件KingDee
EAS,其開放式平臺技術KingDee BOS正式亮相。
管理軟件巨頭SAP則通過對自己原有產品線進行組合的方式推出了mySAP.com商務套件,為企業提供一套完整集成的解決方案和應用平臺,應對靈活業務的解決之道。Oracle、PeopleSoft也先后推出了相應的平臺產品,并大力向客戶推廣平臺應用的理念。
從2002年開始,眾多巨頭先后跨入管理軟件平臺市場已然證明了平臺應用的趨勢。有專家指出:“平臺化對中國軟件產業非常重要與緊迫。由于軟件業的基本矛盾和新平臺的誕生,中國的軟件產業正在發生變革——未來的競爭就是平臺的競爭!
由于平臺的失敗意味著整體產品的“淪陷”,所以大家心里清楚,“平臺化”這場戰爭是機會也是挑戰。
技術標尺檢驗廠商
平臺產品除了為客戶應用提供運行環境(核心)支撐之外,還需要業務框架、標準應用模塊,同時還需要提供開發工具。為使應用系統快速適應業務變化和深度滿足客戶需求,由此帶來的技術開發的復雜性,是平臺廠商首先得正視的問題。
綜觀國內市場上的管理軟件平臺產品,它們都是各大廠商通過長期的技術積累和巨大研發投入的結晶。
作為平臺型軟件產品,必須具備非常靈活的產品架構,在保證主體框架不變的前提下,讓用戶可以方便地進行改動,并通過一系列的技術簡化手段,使用戶在二次開發或配置時,達到周期短、成本低。
平臺型ERP還必須具有開放的體系,它可以充分容納多種管理組件,甚至設計自己的二次開發語言。依靠這些技術手段,用戶可以更加容易地根據自身的需求變化開發個性化的業務流程。
最后,平臺還要求面向框架、業務對象重用、與技術無關、與數據無關等先進設計與開發技術。這些技術可大大降低客戶實施的難度,為客戶實施應用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金算盤VP就是東軟金算盤在管理軟件市場多年的積累和對行業深入理解基礎上持續研發的結晶。作為國內最早的應用平臺產品之一,它提供了跨平臺多層
B/S
架構,體現了金算盤對管理軟件平臺化發展的理解。金算盤VP由核心層、工具層、公共業務對象層、公共應用層四層組成,從下到上符合軟件開發的邏輯。
金算盤VP平臺包含了68個軟件包、512個公共業務組件,使得基于VP平臺的配置系統成為可能,適應了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應用主導管理平臺
平臺的出現使得ERP獲得新生,ERP平臺化在管理思想的高度上,實現ERP軟件的設計、實施、推廣;也只有在平臺化的基礎上,廠商才能夠快速搭建適應企業資源管理的各種應用,才能夠提供基于行業業務細分的ERP方案,從而在水平與垂直方面上擴展ERP,因應企業競爭資源與競爭環境不斷變化的環境。
在國內,平臺的出現還只有兩年左右的時間,發展遠未成熟。事實上,只有以客戶為中心構建ERP系統,并建立協調的中間商、客戶動態產業鏈,才能說明ERP產業平臺化的實質成熟。
不過,從應用上分析,現在ERP平臺化已經給我們帶來了實質性的收益。這主要表現在,平臺個性化組件配置與集成使得每一個最終上線應用的ERP解決方案都與眾不同,確保了客戶利益的實現。這方面,貴州益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作為近年在制藥領域的知名企業,貴州益佰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之下明確感受到了自身信息化的需求。但在信息化方案選型中,他們卻一直困擾于各種各樣解決方案的選擇中。此時,ERP平臺的出現解決了他們的困惑。
益佰制藥是一個典型的連續型生產制造企業,益佰制藥信息化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基于互聯網的,管理公司與各銷售部門、各經銷商、醫院、藥店間的,銷售、發貨、結算的全面信息化的戰略性企業解決方案”。顯然,基于業務的分銷資源計劃系統是他們需要的。東軟金算盤建議他們上了VP.DRP。在VP平臺基礎上,他們根據自己的具體需求選擇應用模塊,再經過二次開發,最終組建成自己的管理系統。
在建設過程中,益佰制藥最為看重的是,系統80%的內容都由用戶自己來做主,比如數據格式、分銷機構權限設置等。這讓他們能夠按照自己的分銷特點,把供應商、分銷商、最終用戶緊密連接起來,相互之間信息共享,并協同合作。
其實,TCL和中國兵工集團也是此類的成功者,而成功的背后,同樣也是平臺在起作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管理軟件產品、市場將在“平臺”理念指導下前進,而平臺對差異的包容性也將給未來的ERP發展帶來新的機會。
總之,平臺策略確保以客戶為中心的實施戰略上升到實際操作層面,而這對于一貫概念泛濫的ERP業界來說,絕不僅是一針強心劑而已。 |